百度搜索 · 设为首页 · 加入收藏
文章搜索:
rss

唐山观众看《大地震》:这电影唐山人等了34年

《唐山大地震》剧组人员举行祭奠仪式CFP现场图片 制图 夏曾珍

新闻晨报记者 彭骥 来到唐山体育场的每个唐山市民,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。他们想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什么?他们的期待是怎样的?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上映前后,晨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一些唐山观众,听他们讲述对这部电影的感受。面对采访,有腼腆的,有健谈的,有淡然的,有激动的,但每个人都相当配合,言谈恳切地讲述,纯朴得令人感动。

“哭了就哭了,应该的”

被访者:侯大爷老伴(64岁,地震那年30岁)

晨报记者在熙熙攘攘的入口处碰到了一位大娘,听说要聊两句,她有点不好意思,害羞地笑了笑,但还是停了下来。她告诉记者,她今年64岁了,儿子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,他和老伴要来这两张票,一定要来看看,“要说地震,我们家算是走运的,没人遭难。但当时我们都经历了啊,那事,一辈子都忘不了,那是一定要来看的。我们啊,就想看看,电影里头拍的,和我们亲身经历的,是不是一样的”。问起她的名字,她指着身边一位老头,带点一言难尽地语气说:“这是我老伴,他姓侯。他……”这时记者才注意到大娘身边的大爷始终一言不发。记者补充问:“不怕哭得厉害吗!”侯大爷忽然冒出一句:“哭了就哭,应该的,不能忘啊!”

“家破人亡,足够拍一部电影”

被访者:姚润宏(69岁,地震那年35岁)

69岁的姚润宏身形魁梧,略有些驼背,坐在现场简易的椅子上,他和妻子一起来观看《唐山大地震》。坚持从包里拿出一件衣服,再指着身上的统一T恤,他告诉记者:“这是我姑爷的,他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。这次来,我穿着他参加抗震时的衣服。谁知道,到了才知道要换统一衣服。”

说起对电影的期待,他沉思了片刻,情绪中带着点压抑的激动:“真实,就是要真实!我说的真实,不是说里面的故事要讲全我们经历的那些,它只要能抓好一个人和一件事,符合真实,这就足够了。”他叹了口气,讲起了自己的故事,“要全面说清我们这些亲历者的遭遇,那是不可能的,我们也不奢望。哪个经历过这件事的人,不是有着自己那本难念的经,任何其他人都没办法体验的。不说别人,光说我一个人的故事,家破人亡啊,就足够拍成一部电影了”。他指着身边的妻子,“当年,我家破人亡,这位是后来重新组合的家庭。要说这些年的事啊……”姚大爷停顿了许久,记者离开。

“这部片子早该拍了”

被访者:张子清(54岁,地震那年20岁)

唐山市中地煤职工张子清和唐山市公安局杨增贵坐在一起。张子清谈得很有觉悟,“这么多年了,就没一部电影说唐山大地震,早该拍了。这部片子该拍啊,宣传宣传咱唐山,让大家看看唐山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,对那些离开的、经历过的、帮助过唐山发展的,都是一种交待。我们是幸存的,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,想想那些死去的,他们都没机会啊。对那些年轻人,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教育”。

他告诉记者,他和杨增贵把孩子们都带了来,一起看这部电影。对于《唐山大地震》,张子清一直关注着各种报道,惟一的期待就是“真实”,“电影讲的故事我大概也知道了。不管是故事,还是场面,还是情感,都得真实啊,我们坐在这里的老人都是经历过这些事的,一点点假都蒙不了我们”。接着,他指出,电影描述的都是地震对唐山城市和城市人造成的毁灭,没有涉及当时的唐山农村,“我就是来自农村的,我叔叔伯伯都在地震里没了。地震对城市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最大的,但农村的其实也有自己的那份经历”。

“我是上海医疗队救助活下来的”

被访者:阳光(34岁,地震那年出生)

记者看到阳光时,他正和一群朋友在绿茵上合影留念。据介绍,他们是参加过《唐山大地震》电影汶川地震戏分拍摄的,以“唐山志愿者”的身份。而阳光,是真真实实地参加过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,在北川待了半个月,也是地地道道的唐山人。

面对记者,阳光绽放憨厚笑容,带点害羞,“当时冯导在招群众演员,就是当志愿者。我本身做过志愿者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去了。因为我听说要去四川拍,而且包机票和住宿。我存有私心,就是想再去北川看看。导演知道后,专门派车送我去北川,给我圆了梦”。这次来看电影,阳光表示,自己就是地震那年出生的,当时是被上海医疗队救助活下的,“他们给我了生命,我不敢忘,不敢忘那段经历,也不敢忘有机会回报社会。电影上映了,就算我没参加拍摄,冲‘唐山’两个字都要看一下,何况我还参与了拍摄”。没想到的是,阳光此次来看片还有个任务,“我妈很想来,我没带她来。主要怕老人情绪控制不了,老人身体本来不大好,老了更喜欢想过去的事,和过去的人说话。等片子上了,她肯定还是要去看的。还是等我看完了,回去给她大概讲讲,让她先有个思想预备,再看对身体好些”。

“这些年想想那些朋友,总想总想”

被访者:章奶奶(80岁,地震那年46岁)

章奶奶和女儿坐在内场靠前的位置,凉风习习,女儿问:“冷吧,把雨衣披上。”她回了句:“挺凉快的。”指着巨型屏幕上闪过的黑白老照片,章奶奶告诉记者,那就是他们全家在地震那年拍的,今天全家11口人一起来看电影,“一家9口,都活下来了。我们是幸运的,很知足了。但这些年想想那些朋友,总想总想,怎么说不见就不见了,心里真不是滋味。参加一个‘我们的全家福’征集活动,他们用了咱的照片,给咱票来看。不给票我都要自己掏钱买票来看,地震这么多年了,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部电影,我就想看看能不能和那些老朋友说说话。”一旁的女儿插话说:“地震那会儿,我记得太清楚了,当时就是刚看完电影啊。要是睡了,还不知咋样呢!”

最低限价创纪录,《唐山》引“地震”

冯小刚新片《唐山大地震》将于7月22日上映,这次,华谊开出了史上最高的“最低限价”。

日前,华谊给全国各大影院定下了《唐山大地震》最低限价。其中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三个A类城市,最低限价不得低于35元;B类城市不得低于30元;其它C类城市,最低票价也要25元。此前,在上海,《赤壁》等国产大片的最低限价最高不过30元,《阿凡达》这样一部进口大片的最低限价约为20元,而《唐山大地震》一下将最低限价“涨”到了35元。

电影票价步步走高,令电影院方颇为头疼。昨日,上海一家电影院经理表示,现在大家还在考虑该如何给《唐山大地震》定价,华谊的最低限价如此之高,令大家很难办,“比如周二、周三有半价,那我们平日的定价起码得70元,何况还有信用卡、会员卡、团购之类的优惠,可能票价还得更高。定高了,观众有意见,定低了,我们要自己贴钱”。

记者发现,不少网络论坛对《唐山大地震》最低限价的创纪录也议论纷纷。时光网就出现名为“《唐山》引发中国电影票价‘大地震’”的帖子,应者甚众。有网友称,提价为冯小刚“5亿票房”预期保驾护航,却助长了“临时加价”的风气。更有业内人士表示,发展下去,中国内地的票价高问题将愈演愈烈,“最低限价可能还会涨到40元、50元甚至更高,而中国电影票价在世界范围都算高的,未来观众还得掏更多的钱走进电影院”。

(新闻晨报)

>>>近期热点星闻

>>>明星曝料偷拍
>>>娱乐点击排行
中华娱乐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