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搜索 · 设为首页 · 加入收藏
文章搜索:
rss

《唐山大地震》作者:不想揭历史创伤 只展大爱

王家惠

关仁山

冯小刚导演的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无疑是这个夏天最强大的催泪弹,而在此之前,唐山人一直默默地用笔记录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。河北作家关仁山、王家惠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《唐山大地震》最近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。作为亲历过那场灾难的幸存者,他们认为记录历史是一种责任,“不是要重现悲惨的瞬间,也不是要去揭历史留下的创伤,只是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的大爱、勇敢与坚持。”

关于小说“唐山人民的力量需要情感作为依托”

小说《唐山大地震》讲的是34年前那场灾难以及灾难前后的故事。令人诧异的是,作者并未把太多的笔墨放在描述灾难,而是叙写了两段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。对此,王家惠表示,“唐山人民的力量都来源于情感的支撑,这种至高的情感就是人类之爱。”

被问到为何以“情和爱”作为主线时,关仁山认为情和爱是最感染力量的。“克服当年地震带来的痛楚是创作最需要做的事情,而我们渴求传递情和爱。只有情,才有感染力。所以,情与爱是这部小说的主线。我希望读者能够从这部作品中,感受到大爱、勇敢与坚持。”王家惠则认为唐山人民的力量需要情感作为依托,“没有情感支撑的力量,是盲目的力量、兽性的力量,只有那种以美好的情感为依托所激发的力量,才是真正的人的力量,人正是靠了这一份情感,才能够在大自然面前挣得一份尊严,与其分庭抗礼,直面相陈:我和你一样美丽,和你一样强大。”

关仁山和王家惠均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,30多年来,他们无可避免地要不断触及“地震”,在大量的短篇、剧本和一本又一本的报告文学后,从1998年开始,他们用了6年的时间采访幸存者、收集资料,甚至当起“心理医生”,对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,最终创作了这部长篇。关仁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作为一名作家,我有责任创作这样一部作品。”不过,他强调小说并不是要重现悲惨的瞬间,也不是再去掀历史留下的创伤,其初衷是祭奠地震中死去的亡灵,展现人性光辉和大爱力量。

关于地震题材

将像“二战”一样被持续关注和挖掘

在唐山大地震之后,中国又经历了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,这令人们感觉到灾难并没有远去,沉痛、警醒、反思之后,人们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和纪念这些历史的伤痕。对于近年来涌现的越来越多的“地震题材”作品,王家惠做了一个比喻,“这是一个永恒的题材,需要我们像写‘二战’那样,一代一代持续地关注它、挖掘它。”

近年来,除了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,关于地震的影视剧也层出不穷,备受关注的冯小刚同名电影原著就是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《余震》,关仁山、王家惠的这部小说也是在由他们编剧的电视剧《唐山绝恋》的基础上写成的。看到有这么多人仍在关注那段历史,王家惠感到很欣慰:“唐山大地震是灾难时代最后的灾难,是新时代最初的曙光,它最突出的意义就是人性的普遍觉醒,是那种排除了各种社会附加物的纯粹的人类之爱,因此这几乎就是一个永恒的题材,需要我们像写‘二战’那样,一代一代持续地关注它、挖掘它、认识它,关于它的作品永远都不会嫌多。”对于唐山大地震,关仁山认为唐山作家有责任写,但未必要由唐山人或唐山地震亲历者来写,“有时局外人反而站得高,能写出超常的质感。亲者往往不敢触动太深的痛处。”

两人的这部小说写了很久,却赶在冯小刚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前推出,一度被读者认为有“搭顺风车”之嫌。对此,关仁山表示:“我们没有搭车的意思,但是,这时候出版还是搭车了,没有这个电影,也许我们的书稿还存在电脑里呢。”他认为谁搭谁的车不重要,重要的是作品要好看,对于冯导的同名电影,他也相当期待,“我一定到影院去看。希望这部电影,轰动全国,轰动全球,让世界更加了解英雄的唐山人民。”

相关

“唐山大地震”相关图书

《唐山大地震》

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钱钢的《唐山大地震》。钱钢是当年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的一员,亲身经历了地震发生时唐山地区如同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灾难。事后,他用10年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,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,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,全景式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,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,并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。

《唐山大地震亲历记》

团结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冯骥才、陈建功等人撰写的《唐山大地震亲历记》,书中60多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这一灾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。可以说,这是一本沉痛的回忆录,也是一本翔实感人的报告文学;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本内容丰富的、第一手的地震灾害评估科学报告和减灾防灾的预警书,因为无穷的痛苦回忆和不尽的美好祈望,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如何科学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灾难。

(新快报)

>>>近期热点星闻

>>>明星曝料偷拍
>>>娱乐点击排行
中华娱乐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