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音乐天地 > 正文

中国演出市场之怪现状 演出商向黄牛低价批票

http://www.shcaoan.com 中华娱乐网 2010-10-29

今日早报10月29日报道 天价票、双城10场……毫无疑问,王菲的复出演唱会和她的人一样,充满了“不走平常路”的色彩。难怪有人要感叹:“一个王菲,就让中国演出市场乱了套。”

虽说王菲激起这千层涟漪,但就整个演出市场而言,她照旧是一块普通的石子。不过,个案始终是反映市场大气候的镜子——各方争利、考验粉丝的忠诚度、一个歌手的个人力量,当这些因素如乱麻般拥挤,而又缺乏完善的监管之时,市场便出现纷乱复杂。

自1999年商业化演出进入轨道以来,中国的演出市场始终存在着林林总总的怪现状。这一次,顺着王菲开唱的节点,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曾揭露《同一首歌》叫停内幕的杭州资深演出商李泉安(化名)的讲述。

谁在炮制怪现状?它们生成的原因又是什么?

这些,可不是在舞台上能看到的。

怪像一 挂羊头卖狗肉

国外山寨演出团 毁灭了观众的欣赏口味

大家都知道,名牌服装有A货,名牌手机也有仿真货,但这几年,演出市场的“山寨风”也越吹越厉害,很多观众花钱买了票,却莫名其妙成了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牺牲品。

“山寨化”最活跃的演出种类,莫过于年底的一些新年音乐会和芭蕾舞会。为什么?因为那个时候,企业和政府都愿意掏钱,而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团往往来自国外,老百姓不熟悉,造假的难度也就相对低一些。

2007年的时候,一个叫“乌克兰国立芭蕾舞团”的,曾来杭州为某银行的年会助阵,后来有观众发现,团里的一些舞蹈演员,连基本的转体动作都很僵硬。几个银行职工回去一查,无论百度还是谷歌里,都搜不到“乌克兰国立芭蕾舞团”这个名字。但搞笑的是,演出介绍册上写得很明白“该团成立于1953年,历史悠久”。

接演出的那个人我们都认识,其实他也只是帮该团完成了在杭州的演出报批,然后顺便赚一点介绍费,甚至连他自己都搞不清乌克兰到底哪个团最正宗。这种情况太多了,每到年底,你总能看到跟“国立”、“皇家”、“百老汇”、“维也纳”等词语搭边的演出团体,堂而皇之地在中国各个城市巡演,但仔细一看,每个团的名字又都打了擦边球。

通常出现这种情况,都是总的“发包人”在捣鬼,为了能叫出更高的价格,在把一个“野鸡团”接到中国后,他们总会第一时间“改名”。

去年年底,北京举行了一场“维也纳交响乐团2010北京新年音乐会”,尴尬的是,后来有观众发现,同一时间,维也纳交响乐团正在奥地利举办新年音乐会。后来听说了事情的原委,我们都笑得肚子疼,该团在报批时用的是“交响维也纳管弦乐团”,到了演出时却被改成了“维也纳交响乐团”。

后来在一次吃饭时听朋友说,这些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团,通常都是由国外一些艺术学院的学生组成。也只有来中国内地演出时,他们才会使用打擦边球的“山寨名”,要知道,有时候因为几个字的差别,出场费就有可能相差几十万。

而为了牟取暴利,国内一些无良演出商,都会通过皮包公司的形式,帮这些“山寨团”注册、报批,等到一圈巡演结束后,再立马注销,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
怪像二 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

演出商会根据销售情况 向黄牛低价“批票”

相比于弄虚作假,一些演出商“两面三刀”的功夫也令人叹为观止,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待黄牛的态度。

在绝大多数观众的印象里,与黄牛党最“不共戴天”的就是演出商了,其实他们都被假象所蒙蔽了。很多时候,演出商和票房唱的就是沆瀣一气的戏。

前几年,一个天后级的歌手来杭州开唱,本地的一个演出商和上海一家公司,共同接了这个盘子。新闻发布会的时候,该演出商还拍着胸脯保证“就算全部烧光,都不会有一张打折票”。可后来呢?开演前3天,有人看见他和“黄狗”(注:杭州有名的票贩子)一起在黄龙附近吃饭。再后来的事情,大家闭着眼睛都猜得到,演出当天,30多个黄牛“包围”了黄龙,每人手里都拿着10厘米厚的门票。

道理很简单,发现票卖不动后,在开演前两天,那演出商把票大批量放给了黄牛。我可以给你算一笔账,与其让200万烂在票房里,还不如以每张四五十元的低价出手,好歹也能追回一些损失成本。这个时候,他已经完全顾不得什么“扰乱市场秩序”了。

还有一次更夸张,2008年有一场拼盘演唱会,场内第一个歌星都出来唱了,底下还只坐着3成观众。演出商急疯了,就出现这么啼笑皆非的一幕:流动售票车的前窗在卖票,车后备厢呢?工作人员正一捆捆地把票放给排队的黄牛。结果,那次也出现了杭州史上最低的演唱会票价——3元。

相比于杭州,北京的这种现象更加夸张,一些老资格的黄牛,甚至会公然出入某些演出公司老总的办公室,他们的“合作方式”也更为离谱。有些项目,在还没开票前,演出商就许诺会给黄牛多少比例的票,然后黄牛再去发动联盟,凑钱先盘下这部分票。假如碰到一些香饽饽的演出,票贩子们就会先按兵不动,等到最后一周再拿出票来大肆兜售,很容易就能赚得盆满钵满。

怪像三 空手套白狼

合同还没签好 演出商开始卖票了

在演出市场,钱是一切环节的源动力,有时候,因为资金链紧张等一系列问题,部分演出商也会做出一些“剑走偏锋”的举动。

可能细心的观众会发现,近3年来,“预购”、“预售”的概念被炒得越来越红,为什么?不排除部分人有“空手套白狼”的心态。

前几年在北京有这么个事,某演出公司打出陈奕迅演唱会的预购宣传,甚至连网络票务信息都上了,结果陈奕迅的香港经纪人却公开宣布,对这场演唱会毫不知情。后来圈里人才知道,双方只是喝过一次茶,有一个初步的意向,演出商就开始急吼吼地操作这件事了,根本都还没进入谈合同的阶段。

后来北京的朋友说,那家伙只是个开广告公司的,手头的资金连陈奕迅的出场费都不够支付,之所以这么急着预售,完全是想早点收到订金,从而可以进行资金腾挪。

杭州一些小型的演出公司,也正在频繁使用这个“招数”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,这种做法并不符合规定,因为很多公司在启动预售时,根本连批文都还没拿下来,万一出现什么问题,还得面临向观众退款的窘境。

不过,“预售”也确实给部分人带来了甜头。重庆一个演出商,在2007年的时候接了某超女个唱,在前期费用支付完后,他身边只剩下了几千块钱,该超女的经纪公司见状,担心其无法支付食宿费用,扬言要取消演出。可最终,网络的疯狂预售给该演出商及时回笼了30多万现金,度过危机后,净赚60多万。但他后来再也没涉足过演出圈。

声明:中华娱乐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非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版权归作者所有,更多同类文章敬请浏览:音乐天地

相关文章

  • 没有相关文章